自從取得博士學位之後,有不少朋友會發消息來關心:“之後有什麼打算,去哪裡工作啊”。也有一些朋友,沒聊幾句就說“你們博士畢業了,都是香餑餑,年薪應該至少得好幾十萬吧”,“你們應該找工作很隨便吧,政府單位、事業單位、公司應該是直接單獨面試就進了吧”。諸如此類的言語着實讓我們剛取得博士學位便進入了待業狀態的群體反感。由此而引發我寫本文的想法。
有些情商很高的人也許本來就明白這些事情,我只是想把這些東西總結出來請那些沒有經歷過或者不太懂這些事情的朋友們看看,讓他們對博士群體、對社會有新認識的同時,能夠更好的善待一些人。有些年齡大的同志們可能會想,我吃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飯都多,也許吧,但對社會的認知程度真的是隨着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嗎?我想未必吧。所以我想談談,我們每個人對社會的價值是什麼,以及我們拿的工資是否是合理的。我談自己的想法的同時,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思考,如有不足之處,還請不吝指正。畢竟作為工科背景的我來說,寫這些內容還是頗有難度。
首先關於為什麼讀博,每個人應該有不同的理由或目的,拿我來說,從小喜歡動手做點兒小東西做做小實驗,高中時萌生了從事科研工作的想法。所以我讀博的目的還算是符合讀博的基本目的,而至於整個博士群體讀博的目的,除了對科研感興趣之外我想應該還要包括且不限於:1)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2)暫時不想進入社會想在學校里再躲避一陣子;3)想要博士學位。即便是我這樣的本身對科研有興趣,其他這三點目的我覺得自己當時也都有。尤其是“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這一條,從認識的一些人來看的話,很多人都是把這條當作了第一甚至是唯一的目的。
如果不早上學、不跳級、不讀少年班、中途沒有去工作,大部分人取得博士學位時應該是在27到30歲。相對於一般二十二三歲大學畢業或者二十五歲左右碩士畢業而開始工作的人,從三十歲或者接近三十歲才開始有一份工作,也算得上是社會邊緣群體了。雖然國內博士生有一定量的生活補貼,但各學校或課題組的情況不同,需要向家裡伸手的同學不在少數。留學生的話,有充足的獎學金還好一些,自費的同學們只能靠兼職打工和父母的資助,壓力相當大。這期間,同齡人可能已經有了一份不錯而且穩定的工作了,而自己可能依然得向父母伸手,有獎學金的也多數只是勉強維持日常開支而已。當然,有些人可能工作了好幾年還是向父母伸手,這也是中國社會的現狀之一,我們重點思考的是那些努力想要自立的人。大學畢業或者碩士畢業去工作的人,起碼有了經濟自立的基礎,這一點,比繼續上學的同學能早幾年實現。一句話概括就是攻讀博士學位需要自己或者家庭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有些同學家庭情況很困難,想着取得博士學位來改變現狀,我覺得這可能是一條不太好走的彎路。有博士學位也許可以找到一份比自己本科畢業或者碩士畢業更好的工作,但是並不見得會達到自己的預期,而且時間成本也必須考慮在其中。另外,經濟壓力會讓生活和學業壓力變得更大。很早之前有老師講過,西方國家甚至有博導招收學生的時候看他的家庭狀況,沒錢的不收。看着是很殘酷,但是想一下如果一個人每天都得為生計發愁,他哪還有心思做別的事情。
不管有沒有經濟或者生活方面的壓力,博士生都必須要艱苦奮鬥,工作強度一般要高於已經工作的同齡人。有些人又不服氣了,說自己每天加班。沒錯,但很少是連續每天通宵達旦(少數行業有例外,比如,設計院上班的同齡人在趕圖階段倒是常有發生)。從大的方面來考慮,博士生的日常工作有這麼幾類:安排並進行實驗,分析及整理數據,完成導師指派的任務,帶碩士生或者大學生學習或者實驗,讀論文、寫論文、準備學術會議的原稿及PPT或海報,還有研究室或者課題組的一些日常事務,有一些同學還會幫着導師分擔一部分工作也順便提升自己將來可能會需要的能力,比如寫科研基金申請的材料或者是分擔一點可以助理的事務工作。文科的學生看起來輕鬆,但是大量的閱讀文獻和案頭工作其實也並不輕鬆。在有限的時間要完成那麼多的事情,那隻能是佔用吃飯或者睡覺的時間了,尤其是理工醫農藥等學科的學生,經常連續通宵,在較長的一個周期內不怎麼睡覺的學生也佔有一定的比例。我以前白天在現場進行實驗,晚上在辦公室繼續工作一直到早上,然後從辦公室出發再去現場做實驗,開車單程需要一個小時,等紅燈的時候打個盹兒,這樣的情景持續了大半年,人送外號鐵人。那大半年以外的其他時間,每周通宵還是有1到3次,不通宵的幾天里每天也只是睡三到五個小時。忙畢業論文的幾個月又回到了超級忙碌沒時間睡覺的狀態,但是已經撐不下來那樣的強度。我本人博士三年一直是做現場實驗,國內很多是可以住在現場,日本不可以,只能每天往返於學校和現場之間。我們研究室的研究課題普遍做的都是長期的連續實驗,同學們是比較辛苦的那一類族群。但我相信,其他研究領域的同學也肯定是各有各的難處,面對的壓力也都是很大的。
提到了讀博需要一定的經濟後援和讀博的高工作強度進而面臨的高壓力,還有一點不得不提的是社會環境因素。三十歲左右才開始嘗試融入社會,對於很多博士生來說可能會非常的不適應,即便是進高校或者研究所,其工作環境或者是人際關係也和學生時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且結婚生子也比同齡人相對要晚一些,這方面來講單身女博士面臨的壓力是最大的,雖然晚婚甚至是不婚的女性越來越多,但與女博士來比較,畢竟還是有主觀和客觀因素之分。所以博士們在面臨對新環境的不適應以及事業的起步階段,父母的催婚、親戚的關愛、朋友的關心,有時候卻猶如千斤石。
那麼,回到話題。讀個博士這麼難,像玄奘法師西天取經似的還得經歷各種磨難,是不是取得真經之後就會有非常好的待遇。否。為什麼?還是用取經舉例子,派遣不派遣的先不談,當時去西天取經的人只有他(也許像故事裡講的也帶了徒弟),沒有別人了,而且他取經之前,唐朝只有小乘佛教,沒有大乘佛教,取回並弘揚大乘佛法對唐朝當時的社會來講是很有意義的。如果當年有1萬人同時取得真經,或者只有唐三藏一人去取經但是他拿回來的也不是什麼被關注的經書,那他歷經艱險也只是增加了他個人的經歷,對當時社會沒有太大的影響。
近幾年每年畢業的博士生大幅增加,雖然高校為拼雙一流、發展的城市在爭相引進人才,但博士找工作還是不容易,一個最直觀的原因是供大於需。假設,每年有1千人拿到博士學位,而社會需求的給博士的工作崗位是1萬人,那這1千人很容易找到工作而且各企事業單位為了爭人才會提出很好的條件。而如果每年有10萬人拿到博士學位,社會需求的給博士的工作崗位還是1萬人,或者即便是增加到了5萬人,也無法和前者相提並論。當然,一般而言,博士的起薪比碩士或者本科的起薪相對高一些,雖然有很高薪的,但是並不見得這個群體的會高得太誇張。所以,不管是不是有博士學位,你能拿到的薪資首先一個因素是該行業的“行業飽和度”。就這點來講,有些人提倡的“先佔個坑”的觀點,是很有道理的。
學位越高,對應的崗位越少,也是一個風險。本來大學畢業可以做很多種類的工作,雖然起薪不一定會很高,但是工作多年後在行業里站穩腳跟依然可以拿到高薪。而博士畢業,就業面過窄,去其他工作崗位又會面臨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即便是合適的崗位,也不一定能夠有足夠的能發揮其作用的資源。作為研究領域的人才的話,得看是不是有恰好合適的崗位,雖然和行業飽和度有些類似,但因為是涉及到具體的崗位,用“崗位需求度”來描述更為妥當一些。自然的,你的薪資就是你能在這個崗位上發揮多大的作用。如果你是那顆不能缺少不能被代替的螺絲釘,高薪的可能性自然會大一些。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真的是真理……
有了相應的行業、對應的崗位,接下來得考慮“社會貢獻度”。不管你是螺絲還是釘子,或者是不是必不可少或不可替代的那顆,你發揮的作用,對人類社會的貢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量。一般而言,對社會的貢獻越大,薪資應當越高。不過需要定義的是,而這個社會不一定是一個國家的整個大的社會,它可能是一個地區的當地社會、甚至是一個領域或者一個公司的局部社會。
但是對任何形態的社會貢獻,還需要考慮到“社會需求度”。人類所構成的社會是動態發展的,每個時代、不同時期,有其不同的被認為最迫切的需要做的事情。而至於“大眾關注度”卻往往不一定能夠起到決定性的因素,因為大眾關注的東西不一定是當下最迫切的東西,可能是幾十年或者幾百年後的其社會需求度變得很高,而社會需求度高的事物一般來說都是大眾比較關注或者是間接關注的東西。比如人們關注全球變暖和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很多年了,但是面對經濟和發展,還是默默的妥協,因為比起生態和環境,經濟仍然是當下人類社會最為迫切的東西。所以即便大家都非常關注生態和環境問題,但是國內實行垃圾分類卻還是有不少方方面面的阻力。比起長期利益,還是短期利益更為受重視。但是如果生態和環境到了影響每個人的日常生活而不得不解決的時候,它也會成為最迫切的社會需求。
而另外一方面,不管是什麼形態的政府,如果沒有政府,社會是一盤散沙,政府發布的政策像是一陣陣風,可以向某個方向移動或者堆成沙丘。目前來看任何一個社會應該都不能脫離政府或者政治層面的影響,所以“政策影響力”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上述的一項或者多項指標。因為中國大陸(內地)處於全面建設階段,建設性政策比較多,所以這點我想大家應該有體會到。
以上是大致的外在因素,內在因素角度來看,綜合的“個人競爭力”是非常重要的。博士頭銜雖然因獲得了最高的學銜而在大眾中看似擁有了很高的個人競爭力,但是實際上博士大多是要在博士群體中競爭,並非直接在大眾群體中競爭,這點對於很多專門行業也適用。在博士群體里,大家都有博士學位,那麼這個頭銜往往就被約分掉了。此時的個人競爭力,是由個人已獲得成果、個人能力、學術科研能力等來決定的。當然,性別、年齡以至於籍貫等都是影響因素。至於海外留學經歷,應該是加分點,但只是錦上添花的事情,如果沒有錦也就沒辦法添花了。因此,個人競爭力也是直接決定博士起薪或薪資的一個重要因素。
綜上,不妨用提出的這些指標來評價唐僧取經的行為。
行業飽和度 – 唐朝佛教文化盛行,該領域的發展有着很大的空間;
崗位需求度 – 由時代背景可知當時急需有人能夠完成取經這一“任務”;
社會貢獻度 – 把大乘佛教帶入中土大唐,對長安乃至整個國家都有非凡的意義;
社會需求度 – 正如前文提到的當時社會只有小乘佛教,急需大乘佛教;
政策影響力 – 唐朝政府出於一些方面的考慮,對佛教及其文化頗為推崇;
個人競爭力 – 玄奘從小出家,悟性極高,而且年紀不大就已經有一定的能力,而且取經這樣的大事,普通小僧怎可勝任,而年紀大的得道高僧又恐難以做到長途跋涉經歷艱險。
如果把上學比喻成坐單向長途火車,那麼每次畢業就是到站。有些人到某一站選擇離開,有些人選擇繼續前往下一站。提前下站的人想後面的風景可能更美,而坐到後面的人卻發現荒無人煙,只有坐到終點不得不下車的人們,車票卻更貴。
所以,如果僅是博士畢業的話,憑什麼起薪幾十萬甚至更高呢?如果只是有博士學位就應該年薪幾十萬嗎?做了上面的分析之後,應該也就可以理解了。之前無意中看到招聘網站里有一些公司,給博士的待遇大多在12到18萬,而有一些專業碩士甚至是本科畢業就可以拿到這個起薪了。當然,有少數效益好的公司給精英博士開出三四十萬的起薪,也是有的,但畢竟少數不能代表整體。
博士畢業,只是每位博士的一個起點而已,和其他人的起點,大同小異。
————————————————
版權聲明:本文為「kikaen」的原創文章,非禮勿言博客賬號顯示為「yolin」,遵循 CC BY-NC-SA 4.0 版權協議,不允許商業用途,非商業用途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及本聲明。
原文鏈接:https://feiliwuyan.com/?p=475
相關閱讀: 要不要讀博,有一些建議
看到這篇文章相信是博士或者在讀博士寫的。。。夠長,夠理論,夠有調理。。。
挺佩服讀博的人,不過身邊讀博的同學常常焦慮未來工作的可選性。
確實是這樣,選擇變少了,難度也高了……
哈哈,首先你這在評論中做相關鏈接的方式真的,很有想法。
這篇文章還真有夠長的。
我很佩服讀了博的人,因為我確實沒有選擇這樣一條路,有太多選擇的時候很難堅定的去讀書。
讀博是為了找一份好的工作這樣的主流想法我真的特別不認同,包括那些沒讀博,只是去到一些全國排名靠前的高等學府出來,人生目標也不應該是為了成為一顆螺絲釘去找螺母來實現自己價值的。那我真的覺得教育蠻失敗,這個社會需要哪種人去生產螺母,就應該是教育程度更高擁有相關行業信息差更大的人,他們最應該去做能生成螺母的人,讓更多螺絲釘來自己這裡實現價值。
為找個更好的工作,那真的說不定比不過當年讀書坐最後排學習最差的學生。
哈哈,那個是wp自帶的pingback,有時候太多了反而影響評論區,比如摩旅北海道系列的,目錄在每篇文章說錄入的話,評論區要增加十幾條。
實際上很多人讀博就是為了找個好工作,以前這樣的邏輯有合理的因素,但是目前來看不是太可行了。
其實哪怕是為了找個好工作讀的博也是優秀的,畢竟讀到了最高學歷,我很是羨慕。
話說今天你的博客下櫻花雨了耶,哈哈
也許也只是專業領域的優秀。
對,櫻花開了,飄一飄~~
可能是我太水了,很多時候我都想不起來自己有博士學位,我的名片上也忘記寫上博士了…..有時候出去別人叫我博士我都反應不過來…..😳
哈哈
我也不習慣,名片上倒是有寫。
去年有來交流的學生叫老師,特別不習慣……
I totally agree that the graduation is the starting point, with more to learn in the years to come.
“with more to learn in the years to come”, love this comment🌹
[…] Previous Post 從讀博關聯到個人對社會的價值及其該享有的薪資等方面的思考Next Post下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