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博关联到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及其该享有的薪资等方面的思考

自从取得博士学位之后,有不少朋友、长辈会发消息来关心:“之后有什么打算,去哪里工作啊”。也有一些朋友,没聊几句就说“你们博士毕业了,都是香饽饽,年薪应该至少得好几十万吧”,“你们应该找工作很随便吧,政府单位、事业单位、公司应该是直接单独面试就进了吧”。诸如此类的言语着实让我们刚取得博士学位便进入了待业状态的群体反感。由此而引发我写本文的想法。

自从取得博士学位之后,有不少朋友会发消息来关心:“之后有什么打算,去哪里工作啊”。也有一些朋友,没聊几句就说“你们博士毕业了,都是香饽饽,年薪应该至少得好几十万吧”,“你们应该找工作很随便吧,政府单位、事业单位、公司应该是直接单独面试就进了吧”。诸如此类的言语着实让我们刚取得博士学位便进入了待业状态的群体反感。由此而引发我写本文的想法。

   有些情商很高的人也许本来就明白这些事情,我只是想把这些东西总结出来请那些没有经历过或者不太懂这些事情的朋友们看看,让他们对博士群体、对社会有新认识的同时,能够更好的善待一些人。有些年龄大的同志们可能会想,我吃的盐比你吃过的米饭都多,也许吧,但对社会的认知程度真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吗?我想未必吧。所以我想谈谈,我们每个人对社会的价值是什么,以及我们拿的工资是否是合理的。我谈自己的想法的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思考,如有不足之处,还请不吝指正。毕竟作为工科背景的我来说,写这些内容还是颇有难度。

   首先关于为什么读博,每个人应该有不同的理由或目的,拿我来说,从小喜欢动手做点儿小东西做做小实验,高中时萌生了从事科研工作的想法。所以我读博的目的还算是符合读博的基本目的,而至于整个博士群体读博的目的,除了对科研感兴趣之外我想应该还要包括且不限于:1)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2)暂时不想进入社会想在学校里再躲避一阵子;3)想要博士学位。即便是我这样的本身对科研有兴趣,其他这三点目的我觉得自己当时也都有。尤其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这一条,从认识的一些人来看的话,很多人都是把这条当作了第一甚至是唯一的目的。

   如果不早上学、不跳级、不读少年班、中途没有去工作,大部分人取得博士学位时应该是在27到30岁。相对于一般二十二三岁大学毕业或者二十五岁左右硕士毕业而开始工作的人,从三十岁或者接近三十岁才开始有一份工作,也算得上是社会边缘群体了。虽然国内博士生有一定量的生活补贴,但各学校或课题组的情况不同,需要向家里伸手的同学不在少数。留学生的话,有充足的奖学金还好一些,自费的同学们只能靠兼职打工和父母的资助,压力相当大。这期间,同龄人可能已经有了一份不错而且稳定的工作了,而自己可能依然得向父母伸手,有奖学金的也多数只是勉强维持日常开支而已。当然,有些人可能工作了好几年还是向父母伸手,这也是中国社会的现状之一,我们重点思考的是那些努力想要自立的人。大学毕业或者硕士毕业去工作的人,起码有了经济自立的基础,这一点,比继续上学的同学能早几年实现。一句话概括就是攻读博士学位需要自己或者家庭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有些同学家庭情况很困难,想着取得博士学位来改变现状,我觉得这可能是一条不太好走的弯路。有博士学位也许可以找到一份比自己本科毕业或者硕士毕业更好的工作,但是并不见得会达到自己的预期,而且时间成本也必须考虑在其中。另外,经济压力会让生活和学业压力变得更大。很早之前有老师讲过,西方国家甚至有博导招收学生的时候看他的家庭状况,没钱的不收。看着是很残酷,但是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每天都得为生计发愁,他哪还有心思做别的事情。

   不管有没有经济或者生活方面的压力,博士生都必须要艰苦奋斗,工作强度一般要高于已经工作的同龄人。有些人又不服气了,说自己每天加班。没错,但很少是连续每天通宵达旦(少数行业有例外,比如,设计院上班的同龄人在赶图阶段倒是常有发生)。从大的方面来考虑,博士生的日常工作有这么几类:安排并进行实验,分析及整理数据,完成导师指派的任务,带硕士生或者大学生学习或者实验,读论文、写论文、准备学术会议的原稿及PPT或海报,还有研究室或者课题组的一些日常事务,有一些同学还会帮着导师分担一部分工作也顺便提升自己将来可能会需要的能力,比如写科研基金申请的材料或者是分担一点可以助理的事务工作。文科的学生看起来轻松,但是大量的阅读文献和案头工作其实也并不轻松。在有限的时间要完成那么多的事情,那只能是占用吃饭或者睡觉的时间了,尤其是理工医农药等学科的学生,经常连续通宵,在较长的一个周期内不怎么睡觉的学生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我以前白天在现场进行实验,晚上在办公室继续工作一直到早上,然后从办公室出发再去现场做实验,开车单程需要一个小时,等红灯的时候打个盹儿,这样的情景持续了大半年,人送外号铁人。那大半年以外的其他时间,每周通宵还是有1到3次,不通宵的几天里每天也只是睡三到五个小时。忙毕业论文的几个月又回到了超级忙碌没时间睡觉的状态,但是已经撑不下来那样的强度。我本人博士三年一直是做现场实验,国内很多是可以住在现场,日本不可以,只能每天往返于学校和现场之间。我们研究室的研究课题普遍做的都是长期的连续实验,同学们是比较辛苦的那一类族群。但我相信,其他研究领域的同学也肯定是各有各的难处,面对的压力也都是很大的。

   提到了读博需要一定的经济后援和读博的高工作强度进而面临的高压力,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社会环境因素。三十岁左右才开始尝试融入社会,对于很多博士生来说可能会非常的不适应,即便是进高校或者研究所,其工作环境或者是人际关系也和学生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结婚生子也比同龄人相对要晚一些,这方面来讲单身女博士面临的压力是最大的,虽然晚婚甚至是不婚的女性越来越多,但与女博士来比较,毕竟还是有主观和客观因素之分。所以博士们在面临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以及事业的起步阶段,父母的催婚、亲戚的关爱、朋友的关心,有时候却犹如千斤石。

   那么,回到话题。读个博士这么难,像玄奘法师西天取经似的还得经历各种磨难,是不是取得真经之后就会有非常好的待遇。否。为什么?还是用取经举例子,派遣不派遣的先不谈,当时去西天取经的人只有他(也许像故事里讲的也带了徒弟),没有别人了,而且他取经之前,唐朝只有小乘佛教,没有大乘佛教,取回并弘扬大乘佛法对唐朝当时的社会来讲是很有意义的。如果当年有1万人同时取得真经,或者只有唐三藏一人去取经但是他拿回来的也不是什么被关注的经书,那他历经艰险也只是增加了他个人的经历,对当时社会没有太大的影响。

   近几年每年毕业的博士生大幅增加,虽然高校为拼双一流、发展的城市在争相引进人才,但博士找工作还是不容易,一个最直观的原因是供大于需。假设,每年有1千人拿到博士学位,而社会需求的给博士的工作岗位是1万人,那这1千人很容易找到工作而且各企事业单位为了争人才会提出很好的条件。而如果每年有10万人拿到博士学位,社会需求的给博士的工作岗位还是1万人,或者即便是增加到了5万人,也无法和前者相提并论。当然,一般而言,博士的起薪比硕士或者本科的起薪相对高一些,虽然有很高薪的,但是并不见得这个群体的会高得太夸张。所以,不管是不是有博士学位,你能拿到的薪资首先一个因素是该行业的“行业饱和度”。就这点来讲,有些人提倡的“先占个坑”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

   学位越高,对应的岗位越少,也是一个风险。本来大学毕业可以做很多种类的工作,虽然起薪不一定会很高,但是工作多年后在行业里站稳脚跟依然可以拿到高薪。而博士毕业,就业面过窄,去其他工作岗位又会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即便是合适的岗位,也不一定能够有足够的能发挥其作用的资源。作为研究领域的人才的话,得看是不是有恰好合适的岗位,虽然和行业饱和度有些类似,但因为是涉及到具体的岗位,用“岗位需求度”来描述更为妥当一些。自然的,你的薪资就是你能在这个岗位上发挥多大的作用。如果你是那颗不能缺少不能被代替的螺丝钉,高薪的可能性自然会大一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真的是真理……

   有了相应的行业、对应的岗位,接下来得考虑“社会贡献度”。不管你是螺丝还是钉子,或者是不是必不可少或不可替代的那颗,你发挥的作用,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一般而言,对社会的贡献越大,薪资应当越高。不过需要定义的是,而这个社会不一定是一个国家的整个大的社会,它可能是一个地区的当地社会、甚至是一个领域或者一个公司的局部社会。

   但是对任何形态的社会贡献,还需要考虑到“社会需求度”。人类所构成的社会是动态发展的,每个时代、不同时期,有其不同的被认为最迫切的需要做的事情。而至于“大众关注度”却往往不一定能够起到决定性的因素,因为大众关注的东西不一定是当下最迫切的东西,可能是几十年或者几百年后的其社会需求度变得很高,而社会需求度高的事物一般来说都是大众比较关注或者是间接关注的东西。比如人们关注全球变暖和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很多年了,但是面对经济和发展,还是默默的妥协,因为比起生态和环境,经济仍然是当下人类社会最为迫切的东西。所以即便大家都非常关注生态和环境问题,但是国内实行垃圾分类却还是有不少方方面面的阻力。比起长期利益,还是短期利益更为受重视。但是如果生态和环境到了影响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而不得不解决的时候,它也会成为最迫切的社会需求。

   而另外一方面,不管是什么形态的政府,如果没有政府,社会是一盘散沙,政府发布的政策像是一阵阵风,可以向某个方向移动或者堆成沙丘。目前来看任何一个社会应该都不能脱离政府或者政治层面的影响,所以“政策影响力”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上述的一项或者多项指标。因为中国大陆(内地)处于全面建设阶段,建设性政策比较多,所以这点我想大家应该有体会到。

   以上是大致的外在因素,内在因素角度来看,综合的“个人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博士头衔虽然因获得了最高的学衔而在大众中看似拥有了很高的个人竞争力,但是实际上博士大多是要在博士群体中竞争,并非直接在大众群体中竞争,这点对于很多专门行业也适用。在博士群体里,大家都有博士学位,那么这个头衔往往就被约分掉了。此时的个人竞争力,是由个人已获得成果、个人能力、学术科研能力等来决定的。当然,性别、年龄以至于籍贯等都是影响因素。至于海外留学经历,应该是加分点,但只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如果没有锦也就没办法添花了。因此,个人竞争力也是直接决定博士起薪或薪资的一个重要因素。

   综上,不妨用提出的这些指标来评价唐僧取经的行为。
行业饱和度 – 唐朝佛教文化盛行,该领域的发展有着很大的空间;
岗位需求度 – 由时代背景可知当时急需有人能够完成取经这一“任务”;
社会贡献度 – 把大乘佛教带入中土大唐,对长安乃至整个国家都有非凡的意义;
社会需求度 – 正如前文提到的当时社会只有小乘佛教,急需大乘佛教;
政策影响力 – 唐朝政府出于一些方面的考虑,对佛教及其文化颇为推崇;
个人竞争力 – 玄奘从小出家,悟性极高,而且年纪不大就已经有一定的能力,而且取经这样的大事,普通小僧怎可胜任,而年纪大的得道高僧又恐难以做到长途跋涉经历艰险。

   如果把上学比喻成坐单向长途火车,那么每次毕业就是到站。有些人到某一站选择离开,有些人选择继续前往下一站。提前下站的人想后面的风景可能更美,而坐到后面的人却发现荒无人烟,只有坐到终点不得不下车的人们,车票却更贵。

   所以,如果仅是博士毕业的话,凭什么起薪几十万甚至更高呢?如果只是有博士学位就应该年薪几十万吗?做了上面的分析之后,应该也就可以理解了。之前无意中看到招聘网站里有一些公司,给博士的待遇大多在12到18万,而有一些专业硕士甚至是本科毕业就可以拿到这个起薪了。当然,有少数效益好的公司给精英博士开出三四十万的起薪,也是有的,但毕竟少数不能代表整体。

   博士毕业,只是每位博士的一个起点而已,和其他人的起点,大同小异。

————————————————
版权声明:本文为「kikaen」的原创文章,非礼勿言博客账号显示为「yolin」,遵循 CC BY-NC-SA 4.0 版权协议,不允许商业用途,非商业用途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feiliwuyan.com/?p=475

相关阅读: 要不要读博,有一些建议

作者: 非理勿言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从读博关联到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及其该享有的薪资等方面的思考》有14个想法

  1. 挺佩服读博的人,不过身边读博的同学常常焦虑未来工作的可选性。

  2. 哈哈,首先你这在评论中做相关链接的方式真的,很有想法。
    这篇文章还真有够长的。
    我很佩服读了博的人,因为我确实没有选择这样一条路,有太多选择的时候很难坚定的去读书。
    读博是为了找一份好的工作这样的主流想法我真的特别不认同,包括那些没读博,只是去到一些全国排名靠前的高等学府出来,人生目标也不应该是为了成为一颗螺丝钉去找螺母来实现自己价值的。那我真的觉得教育蛮失败,这个社会需要哪种人去生产螺母,就应该是教育程度更高拥有相关行业信息差更大的人,他们最应该去做能生成螺母的人,让更多螺丝钉来自己这里实现价值。
    为找个更好的工作,那真的说不定比不过当年读书坐最后排学习最差的学生。

    1. 哈哈,那个是wp自带的pingback,有时候太多了反而影响评论区,比如摩旅北海道系列的,目录在每篇文章说录入的话,评论区要增加十几条。
      实际上很多人读博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以前这样的逻辑有合理的因素,但是目前来看不是太可行了。

      1. 其实哪怕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读的博也是优秀的,毕竟读到了最高学历,我很是羡慕。
        话说今天你的博客下樱花雨了耶,哈哈

  3. 可能是我太水了,很多时候我都想不起来自己有博士学位,我的名片上也忘记写上博士了…..有时候出去别人叫我博士我都反应不过来…..😳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