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里的跳動/應募大學教員

學術振興會博士後特別研究員的任期到明年3月底,所以從8月中旬開始查找各種招聘/招募的信息。

 

在日本,如果找大學相關的工作的話,主要是在國立研究開發法人科學技術振興機構的JREC-IN網站。由於大學招募的教員一般是需要能從事某方面的研究、能夠在這方面對學生進行研究指導、有對學生教授專業課的能力,所以一般只能應募自己研究領域的。另外,JREC-IN也會有一些招募信息是大學的技術職員,這些一般本科或者碩士即可應募。也會有一些公司發布研發或者開發相關的職位,這類基本上是屬於社會招聘,需要有經驗。

 

按照分類檢索,首先選工學/土木工學(大分類/小分類),只有四五十個招募信息,去掉招聘教授和副教授的,再去掉其他研究領域的。比如雖然都是土木工學,但是寫的方向是結構工學、海岸工學、建築學、水力學、流域工學……剩下的結果是1-2個……

 

接下來選環境學,大分類只有五十個信息,也就不選小分類了……然後按照研究領域方向,把環境教育學、土壤環境學、環境社會基盤、森林科學、環境影響研究、海洋環境科學、水產學/水圈應用科學、地球環境學、環境政策……去掉。發現剩下的結果是2-3個,其中還和土木工學有重複的,因為發布的每條招聘信息可以選擇3個大分類和小分類。

 

按照農學大類和生物學大學搜索之後,結果又能稍微擴充一些,不過篩選之後的幾個結果其實還是有專業或領域的差異。

 

此外,少數專業可能發布的招募信息比較多,每天都有新的信息發布。多數專業的招募信息不是太多,有的甚至好多天都沒有新的信息發布。

 

應募的難點不僅在於自己領域的崗位少,也在於對應募材料的要求比較高,比如看到一個需要全職做講師,但是只是給兼職的身份,在京都一所很一般的私立大學,工資不多。這樣的崗位竟然應募材料里需要一封推薦信。

 

有些招募信息有效期很長,能達幾個月。而有些有效期卻只有一個月左右,根據前輩老師的理解:有效期短的很可能是已經有了人選。也就是說,發布這個招募信息只是走個形式,人家可能已經定了自己研究室中的博士後或者博士畢業生,或者是其他研究室但是關係非常近的人。

 

在日本應募助教的人里,有的是應屆博士畢業生,有的是博士後,有的是在大學工作的研究員(研究所的研究員有職稱,一般對等到大學的教授、副教授或者助教,和大學不同),甚至還有的是在公司里工作。一般來講,獲得博士學位十年之內都可以應募。對於國籍,國立、公立、私立大學基本都不限制,需要能用日語進行正常溝通以及指導學生。目前看到的限制國籍的,也只有一個是防衛大學校。也有極少數私立大學是要求英文授課的,日語的要求可能會更低一些,不過這樣的職位更傾向於招募歐美人。

 

目前向5所大學郵寄了應募材料。

G大學,國立,研究領域基本算是相關。

O大學,國立,研究領域能靠的上去,但是已經收到了無緣面試的通知,因為他們更需要的是講師。

H大學,私立,領域不怎麼相關,文科的學院,估計是以上課為主。估計沒有戲,是日本私立里頂尖的,而且英文授課,給發出去的應募信息也是用了英文。

Y大學,國立,研究領域有一些偏差不過也算是接近。

F大學,私立,研究領域相關,材料里包括了一封推薦信。郵寄材料之前了解到那邊的老師問了另外一個我認識的前輩教員有沒有合適的人選,所以應該是在認真招募。

 

Bella的研究方向的招募信息更少,目前只應募了2個大學。其中有一個是東京大學的特任助教,但是由於沒有面試經驗,可能面試情況一般或者成果較少所以沒能通過。有一些可惜,因為專業領域非常一致,兩邊的老師也都互相很熟悉。不過東大確實難度高,再接再厲吧。

 

感覺在日本應募為助教比中國應聘講師或者副教授還難,周圍有人明年可能要回去直接做副教授了。之前有過一個國內大學的機會,回去做兩三年科研助理或可升副教授。猶豫了一段時間後來還是拒絕了,當時是覺得國內現在比較浮躁,變化也很快。最近有了更深的理解,覺得國內比較飄,還是得腳踏實地一些。靠着博士或者博士後期間發幾篇國際高水平的論文,一般更多是代表你的導師水平高,但是國內目前把這個作為應聘考核的主要標準。應聘成功之後,有些人入職之後做不出更有突破性的成果,有些有充實的科研經費用錢砸唄……而且有資格招碩士博士生,讓學生們好好做實驗、發論文。國內對碩士生都有SCI論文要求,別說博士生了。有些學生自己做的實驗寫的論文,但是導師不僅是通訊作者,還是第一作者。所以在中國會有一種現象,學生的簡歷里某篇二作論文會標註“導師是一作”,意思就是“這篇其實我是第一作者”。

 

日本基本沒有導師搶學生一作的現象,指導老師一般是排在論文作者的最後一位,反正是通訊作者老師們好像不怎麼在意位次。不過由於對碩士生和博士生沒有嚴格的SCI論文要求,而且,很多研究室甚至沒有博士學生,只有碩士學生,碩士課程兩年就畢業了,做不了什麼研究,所以很多老師們的論文主要還是靠自己寫,這樣一來成果就少很多了。不過在日本,對老師的期望更看中的是對大學教育的貢獻和對社會的貢獻,這樣的話對老師的要求也會更高。

 

另外,由於大學的發展比較穩定,沒有那麼多新的職位發布,所以一個職位可能有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競爭。尤其是首都圈,據說每個招募都有一百人以上去應募。所以大家一方面需要豐富自己,另外一方面就是碰運氣或者耗時間。也因為第二點,有很多人為了糊口先去公司上班了,找機會再回到大學工作。我本來也是做好了先去公司以待時機的準備,剛好應募成功大學的研究員。而且能做好幾年,接下來可以稍微放慢腳步。有3個大學的助教本來打算應募,但其實領域都不是太相關所以暫時不應募了,準備一個應募材料還是挺耗費時間的。

 

JREC-IN也會有一些歐盟的大學的招募信息,偶爾會有美國的大學的招募信息。稍微看了看,美國的招募信息基本上那邊的老師是日本人。順便一提,美國的工資是真的高。

作者: 椰林物語

博士,摩托車手。發布內容為:生活、站點、其他。

《象牙塔里的跳動/應募大學教員》有2個想法

發表評論

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