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知道的漢字

文言文曾是東亞通用交流語言,主要用於中國、日本、韓國、朝鮮及越南等國家的公文以及書面語中。書寫文言文則必須要使用漢字漢字的簡化字(稱之俗體字)古就有之,不過有個特點是戰亂時期多,和平時期少。目前漢字在各個國家/地區的情況也不相同,下面根據wiki里的內容做了一個總結。

中國(大陸地區除特別行政區):

1964年5月出版《簡化字總表》,後經過一些修改於2013年6月發布《通用規範漢字表》,繁體字及異體字不在正式場合使用。

中國香港:

官方及學校所採用的漢字字體則基本使用傳統漢字,並依本地情況修訂《常用字字形表》。香港政府一直沒有限制民間的漢字用法,回歸後簡化字在教育中佔有一定比重。

台灣地區:

未推行漢字簡化,僅以《大清欽定正體字》重新整理漢字、建立教育、出版之用字標準,並放棄使用異體字。政府不允許各級學校在教學中使用中國大陸的簡化字,出版物亦以繁體字為主,但據說民間可以在各個領域自由使用簡體字和簡化字。

日本:

1946年日本內閣公布了《當用漢字表》,其中131個是略字(簡體字),其餘為傳統漢字。1981年公布《常用漢字表》。2010年發布了《改定常用漢字表》,將常用漢字增加至2136字,此為日本目前的用字標準。另有專用《人名用漢字表》。

韓國:

二戰後,韓國以諺文(15世紀朝鮮王朝創建出來朝鮮語的表音文字,頒布推行《訓民正音》,採用漢字筆畫式拼音字母,即諺文字母。)取代漢字,並禁止在官方場合使用漢字,1990年後,主張恢復漢字呼聲高漲。2011年起,韓國把漢字重新列入中小學的課程里。近年來,大韓民國已經注意到純韓文的表達困難,又有提倡韓字、漢字並用的呼聲。

朝鮮:

在1948年完全放棄了漢字,之後被廢除的漢字教育在1968年作為“漢文”教育又被編入了朝鮮高中的課程。1983年《朝鮮日報》公布第一批簡體字90個,在《朝鮮日報》上使用,與簡體中文相同的有29個。然而,朝鮮官方仍未同意使用漢字,民間使用率也很低。

越南:

淪為法國殖民地後,於1919年廢除了科舉制度,漢字和喃字也逐漸廢除,而使用拉丁化越南文代替。二戰後,為去中國化,正式徹底地廢棄了漢字。但近年又有人提出恢復使用漢字,部份學校亦恢復教授漢字。文學、歷史等學術上仍保留大量漢字和喃字。

新加坡:

1969年推出自己的《簡體字表》,與中國大陸的簡化字有差異。1976年5月,頒布《簡體字總表》修訂本,採納與中國大陸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的簡化字。

馬來西亞:

1981年出版《簡化漢字總表》,與中國大陸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而當地的印刷物大多為繁簡併用。

泰國:

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華文學校都可教授簡化字,實際教學中簡繁並用。

聯合國:

1971年前使用繁體字,之後將各種文件和決議的中文文本由繁體字改為簡化字。

不得不提的是中國曾不止一次要放棄漢字。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時期時期,新文化運動的一些知識分子,比如錢玄同及魯迅等均曾主張廢除漢字。魯迅提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說法。1931年9月26日,蘇聯為推動中國廢除漢字改行拉丁化文字,在海參崴舉行“中國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會”,中共代表瞿秋白、吳玉章等人與蘇聯共同草擬“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開啟廢除漢字的新契機。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大陸在20世紀五十年代也打算完全放棄使用漢字,改為用拉丁字母取代漢字,也稱漢字拉丁化。《簡化字總表》就是為了過度、緩和漢字拉丁化而出來的,然而後來過度沉浸在如何簡化漢字的工作上以及和蘇聯關係的轉變,沒有將拉丁化進行下去。

而在簡化字方面,20世紀七八十年代,二簡字亦因造成混亂而被廢止,但《簡化字總表》中的簡化字獲得保留並被定為“規範漢字”,在中國大陸使用至今。此後大中華區還是其他通用漢語文的地區,官方均再未推出任何簡化、廢除漢字的計劃。

日本在二戰之後的也進行各種改革,1946年有學者在雜誌上發表文章甚至提出要廢除日語,採用法語。同年有報刊發表題為《廢止漢字》,還是同年,盟軍最高司令部邀請第一屆美國教育使節團發表了第一次美國教育使節團報告書,指出學校教育中使用漢字之弊害與使用羅馬字之便利。為了完全廢除漢字,內閣於1946年(昭和21年)公布了在漢字全部廢除之前可使用的漢字表《當用漢字表》。可見,日本的《當用漢字表》和中國的《簡化字總表》都不是漢字自然發展的結果,而是政治類的產物。之後以漢字全廢為目的的當用漢字屢次遭到批判。1956年,國語審議會會長森戶辰男於記者見面會上表示“漢字假名混合表記是審議的前提。漢字全廢不予考慮。”不過隨着漢字限用政策的緩和,漢字最終未於日本廢止,到了20世紀末反而被視為傳統而被熱捧。

漢字在中國各個地區,乃至日本(日本漢字)韓國(韓國漢字)讀音都不相同,有人認為漢字實際上應該是一種語源文字,由於漢字拉丁化,漢字方言讀音拉丁化,還有日韓的拉丁文漢字讀音,造成了很大的混亂。現在中國教育中已經基本放棄了國民政府時期編製的注音字母(漢字筆畫式拼音字母,字典中常見,台灣依然有部分人使用其進行打字),採用拉丁文注音,即拼音,易於學習,而國家也藉此進行了語音的統一。

近半個世紀,人們也認識到了相對於拉丁文或者字母形式,漢字不僅不落後,反而有很多的優勢。把戰爭失敗、國家落後、國民文化知識水平低等歸咎於漢字,是沒有什麼道理的。經過了這些紛爭,相信漢字將會在一個更加穩定的時期得到更好的發展。

作者: 椰林物語

博士,摩托車手。發布內容為:生活、站點、其他。

發表評論

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