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畢業後的就業困境

晚上和以前開發團隊的好哥們聊了一會兒,他挺不理解為什麼博士會找不到工作。其實之前的《從讀博關聯到個人對社會的價值及其該享有的薪資等方面的思考》中有提到,不過不夠全面。依然有很多人,甚至一些博士學生的父母也不了解情況。本文以環境、環保領域博士生畢業就職的情況來進一步說明。環境領域的博士生不能代表所有博士生,僅作為參考,讓大眾了解一些事情,也希望在讀博士學生的父母能給予理解,現狀既如此,不要太焦慮。當然,高精尖領域的優秀博士生畢業後前景還是很光明的。

按照之前的提案,首先從價值和薪資的角度來分析,即六個方面:「行業飽和度」、「崗位需求度」、「社會貢獻度」、「社會需求度」、「政策影響力」、「個人競爭力」。

「行業飽和度」:大家總是認為環境問題這麼嚴重,這個專業一定很吃香。然而事與願違,這個行業很不景氣,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當前,環保行業處於劣勢。

「崗位需求度」:行業整體低迷的情況下,崗位提供自然會少。環保領域的大企業,以工程開發為主,對博士有招募,但招募較少,而且環保領域的公司數量比其他領域,少太多;小企業,很多是做一些小項目或者靠賣活性污泥維持(可以理解為賣發酵用的酵母粉),基本沒有做研究開發的能力。大學和研究所,名額有限,應聘者眾多,競爭很激烈。

「社會貢獻度」:環境領域的研究成果如果應用於實際,中間需要十幾年甚至是數十年,社會貢獻度被時間降低了。

「社會需求度」:社會最需要的是產值、經濟,如果你有不同意見,可以問問自己:是否願意很配合的做垃圾分類,是否願意付費處理自己的生活垃圾。我知道很多人,平常總把環境、環保掛在嘴邊,然而自己需要付出哪怕一點點,也極不願意,其中不乏所謂的受過高等教育之人。而且關注多不一定等同於需求高,之前也有提到。

「政策影響力」:環保政策,市政方面的環保領域(污水和垃圾)有一定的扶持,但似有不足。在產業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等領域,有監管機制,但似不夠嚴。就業政策,各地有不少補助可以申請,也有落戶、子女上學等便利提供,是優點。

「個人競爭力」:因人而異的。

那麼,實際就業情況是什麼樣的?

國內各大學為了建設雙一流,爭搶人才,但應聘者太多,競爭很激烈。簡歷發過去之後,高校負責招聘的老師主要看應聘者的一作論文數量、論文質量。各高校沒有給出競爭度的指標,但是一所大學往往面向全球招聘,從某些大學在海外辦的招聘會現場的情況來看,競爭很激烈。

此外,很多高校喜歡畫餅。比如招聘材料中提到安家費50萬或者100萬、幾百萬的科研啟動資金等,讓人很是激動,然而應屆博士畢業生仔細一看,材料劃分了幾類人才等級,50萬、100萬的安家費一般是為了挖已經是教授且水平比較高的大牛,應屆博士生大多根本達不到要求,只滿足去做博士後的要求。

可能很多人不清楚什麼是博士後,博士生是最不像學生的學生,博士後更不是學生,不會獲得學位。博士後一般指獲得博士學位後在高校或研究機構的博士後流動站從事研究的人員,不能算正式的工作,是在正式工作之前的一種過渡,可以看作有一段工作經歷。據說今年日本有一萬左右的應屆博士畢業生(三月份畢業),找到科研相關工作的人數只佔了大約四分之一,剩下的很多都是做博士後,等待就業時機。

接著,進到高校里也時刻面臨著很大的壓力。比如進某高校做博士後,兩年或三年之後,如果不夠資格留下,得再找工作。你覺得自己夠資格或者努力就一定能留下嗎?幾十個人搶兩三個位子,別人也不差。各高校招募的博士後或者臨聘研究員人數雖然較以前大幅增加,教授、副教授等名額卻幾乎沒有變化,而「非升即走」的制度被普遍奉行,你得很拼才行。對於早幾年進到高校的人來說,後輩們往往都很猛,對於剛進高校的年輕人來說,自己手裡可能沒有足夠的資源。若沒有資源,就沒辦法做實驗,雖然實驗不一定能獲得有效數據,但沒實驗就沒數據,沒數據即沒法寫論文,沒有論文則沒資格留下或者升職。當然,寫review除外。

這幾年有一個詞語是「師資博士後」,一般指作為師資力量培養的博士後,被認為比普通的博士後更有機會留校做老師。而實際上,不僅師資博士後之間,本校博士後和外校博士後以及海內外應屆博士畢業生成果較多者,都是競爭對象。這也是高校畫餅的一個方法,師資博士後並不一定能順利留校。

還有一類畫餅是告訴你待滿多少年,送你一套房子,也類似,即便你能進去了,不一定夠資格待那麼多年。

近年博士畢業生越來越多,很多領域不缺人才,所以門檻比原來要高很多。而即便進了高校,做出了很多努力,拼不過別人,還是得離開。大學為了整體「產值」,為了雙一流,站在大學的角度這麼做彷彿很合理,這樣可以獲得比原來更多的業績,對提升大學實力很有幫助。可是站在個人的角度,不合理,個人的努力被人海戰術稀釋了。

另一方面,去企業就業的情況也不輕鬆,畢竟企業沒有「雙一流」的目標,科研方面側重的是工程開發,崗位比高校少很多,你得到一個位子之後需要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體現出對公司的有用價值。海內外每年畢業的博士生人數遠遠超過了大學和研究機構提供的職位數(即使它們已經比以前招的人多),公司也不缺人才,前一段時間看到有公司也招聘博士後研究員,而不是正式簽合同的員工。

很多博士生在畢業的時候忙各種事情壓根沒有時間找工作,也知道現在這種情況沒有足夠的論文找不到工作,於是留在原來的課題組繼續做博士後,也有申請去其他機構做博士後。

不僅是中國、日本有這樣的問題,其他國家也類似。去年到荷蘭開會,有一位新加坡的女生,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畢業後,沒有找到工作繼續留在原來老師的課題組做博士後,她說新加坡就業很難;一位捷克小哥,做類似研究,在做博士後;當地代爾夫特工業大學的中國人留學生也有人畢業後做博士後過渡。不同的是發達國家的學生選擇讀博的人數逐年平穩、幾乎沒有增加,而中國(大陸除港澳)的學生選擇讀博士的人數依然在大幅度增加,不僅是在中國本土,國外很多高校的博士生中也都有中國留學生的身影。

以上便是我所看到的應屆博士畢業生和博士後的就職囧境,有些是單身,少數已成家,家裡人和父母也陷入焦急和憂慮。目前整體情況是這樣,焦急和憂慮不能起到什麼作用,建議放輕鬆。當然,一個領域不能代替所有領域,理工科的情況整體而言比文史類的好一些,環境環保類專業雖然是理工科的,卻因為行業特徵而在這方面不佔優勢。各類專業具體情況本文不做討論,如果有讀博的打算,請閱讀《要不要讀博,有一些建議》

P.S.
找工作日語中的漢字是「就職」,這樣寫了之後查詢漢語中好像應該用「就業」一詞,已修改,如有類似錯誤請不吝指正。
此外,若您覺得本文內容有偏見、片面或者不正確的觀點,請及時聯繫。

作者: 非理勿言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博士生畢業後的就業困境》有8個想法

  1. 現在國內的師資博後也不好弄,很多高校需要達到特聘副教授(重要的指標是青基)才行,講師入職的話還是6年非升即走,壓力非常大。
    不過高校的待遇真的很低,全靠自己接項目。如果全靠高校給的工資,教授都沒有去房地產的碩士生工資高。

    1. 對,我說的也主要是以國內的情況。認識的污水領域的,即便是教授也只有少數大牛才有項目,其他人都還是靠著工資和獎金。
      房地產的不清楚,反正是不如當年本科或者碩士畢業去設計院的掙得多,而且你也知道高校的老師科研、教學、行政或者其他事情每天很忙(雖然設計院的肯定得說他們才是最忙的)……

  2. 讀書其實只是為了更加了解這個世界!學習能力!思想!都有很大的提升! 我一直認為那些成績不好的才更應該學習!既然已經成績差了還不讓繼續讀大學什麼的!如果都是成績好的去讀書,還要學校幹嘛!

    1. 很多名字里或者營業內容裡帶「環保」,其實是做機械、材料等方面開發或者產品銷售。嚴格講,不算狹義上的環保公司,傳統環境類專業完全不對口。
      另外,即便是直接治污的環保公司,也分為處理:污水、廢氣、固體廢棄物、雜訊、生態…這些方向都有很大的專業跨度,這樣可選就幾乎沒幾家了。
      公司不一定招博士做研發,因為有些成果轉化需要若干年。
      一個方向里小方向也有很大的跨度,某個公司有崗位的話招人又得看具體的小方向,比如公司是做污水處理的,要招募重金屬去除方向的人,做水處理其他方向的(例如脫氮除磷)很難被採用。
      再比如做雜訊防治的公司,招募可能更傾向於學材料的…比較尷尬了

發表評論

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