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然在脸书群组「中国語友の会」中看到有讨论过去的汉字简化工作,其中讨论发起者引用了另一群组[兩岸四地交流大論壇]的帖子。
中国最早的简体字改革始于中华民国时期,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发布《简体字推行法令》和《推行简体字办法》,并组织编写了《简体字表》,开始在全国推行简体汉字
点击展开原帖更多内容。
但这项改革遭到了一众所谓民国的“政治精英”和“文化大师”极力反对,这帮老爷们实际上是想维护自己在文化上的垄断地位,不希望底层民众读书识字拥有文化,因而他们在表面上打着所谓“维护传统文化”的旗号,拼命阻止简体字推广。再加之当时中国社会战乱频仍,四分五裂,因此国民政府的简体字改革被迫停止
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大陆的国家汉语工作委员会才陆续公布了简化汉字,并开始对全国民众进行系统性扫盲工程,共产党政府其实是在完成国民党政府没有完成的任务,最终简体字得以顺利推广
在文盲率居高不下的旧中国,社会底层的穷人没有读书识字受教育的便捷途径。一方面因为贫穷,另一方面也因为繁体字难以学习和书写。通过推广简体汉字,使得旧社会底层的文盲也可以读书写字,学习文化,大大提高了当时大陆人民的整体素质
而且从当时的档案来看,有部分简体汉字是从中国古代宋元时期的草书中得来的,并非是人为造字。这也证明了简体字拥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并非没有文化底蕴
白纸黑字,历史档案,记录的明明白白
之前也有了解过一些相关的内容,在此分享一下,也许部分和《你所知道的汉字》中略有重复。
当初国民政府制定了简体字推行草案/办法之后没能很好的推行,如上文所提各方面阻力。人民政府大力推行简化字和时代/历史等背景也有关系,这里提2点个人觉得比较重要的。
- 多年的战争、社会的不安定,造成当时的中国社会太多人不认识字,简化或者使用民间流行的一些简记用的汉字能够让更多人较快得认识并使用汉字;
- 有文章讲,在苏联的影响下当时打算做去汉字化,转向更为简单的字母文字(汉语拼音应该是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而这个过程不能太快,于是据说当时是打算先把汉字简化,之后慢慢地再字母化。后来发现了苏联的“阴谋”,文章是用了阴谋二字的,于是及时取消去汉字化的方案,而简体字却得以推行。
题外话:
- 同年代背景,日本战败后也从各方面做反省,有一些人推行去汉字化,推崇英美的字母(现在日文中的罗马字注音可能是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没查),不过也没成功,结果比较类似,把一些汉字做了简化。
- 另外,蒙古实现了去蒙古文字化,现在使用与俄语字母类似的文字书写新蒙文。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依然使用传统的蒙文,所以双方通过文字已经不能直接交流。口头语言还是可以交流的,只是有一些区别而已。
国民政府退到中国的东南角一隅后,当时内战并未停火,所以事事都和新成立的人民政府对着干。大陆地区推行简体字,一些人便抹黑简体字,主张繁体字为正体汉字,也从此不再推行汉字简化,甚至对于以前的草案也绝口不提。
事物是发展的,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积淀,陶器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许未来还会发生变化。
只要是好的,人们容易接受的,有一些变化又有什么关系呢。大陆地区的高考语文里(现在应该也是吧),作文也可以用繁体字写,只不过要求文中的汉字需统一,除简繁相同的汉字外,不要出现简繁并用的情况。不仅在这些考试中繁体字有其应有的被尊重,生活中也有一些大陆的朋友们对繁体字颇有情怀,喜用繁体字。这并不矛盾,毕竟它是属于大家的文化。
大学时突然意识到自己能看懂繁体字,是因为小时候常看的TVB电视剧字幕都是以繁体字的形式出现,于是那几年的日记用繁体字手写,深刻体会到中文字的美。
👍
繁体字挺有韵味的,写起来更精神。
简化没有问题。简化方案大有问题。好多字合并成同一个字这件事太一刀切了。就像裡里裏根本是不同的字,岳和嶽也根本没有关联性。当年三国无双的汉化版,把姜维写成了薑维,够我笑好几年的;“我下麵给你吃”也毫无笑点可言。
反正我认为简化字方案应该是个不断改进的过程,而不是那样一次性就“标准”了完事了。
还有,进入键盘和编码时代之后,汉字就基本不能造新字了,这是种慢性死亡。
嗯,对,合并成为一个字确实会造成一些问题。嶽简化成岳嘛,一直以为是狱……
计算机增加字的话是否可以每几年增加一批,主要现在常用汉字都比较固定了,造新字的场合也不是很多。
巧了今天还在和一个朋友讨论简体繁体的问题。那现在大陆随着文盲率趋近0,也在出现一股好古风潮,包括教育上比如教小孩子学象形字,朋友就说很难用简体字去解释。
哈哈,可以先用繁体字解释,然后再告诉小孩子简化成了什么。
毕竟教象形字也不是每一个都教嘛,只是象征性地教几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