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毕业后的就业困境

晚上和以前开发团队的好哥们聊了一会儿,他挺不理解为什么博士会找不到工作。其实之前的《从读博关联到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及其该享有的薪资等方面的思考》中有提到,不过不够全面。依然有很多人,甚至一些博士学生的父母也不了解情况。本文以环境、环保领域博士生毕业就职的情况来进一步说明。环境领域的博士生不能代表所有博士生,仅作为参考,让大众了解一些事情,也希望在读博士学生的父母能给予理解,现状既如此,不要太焦虑。当然,高精尖领域的优秀博士生毕业后前景还是很光明的。

按照之前的提案,首先从价值和薪资的角度来分析,即六个方面:“行业饱和度”、“岗位需求度”、“社会贡献度”、“社会需求度”、“政策影响力”、“个人竞争力”。

“行业饱和度”:大家总是认为环境问题这么严重,这个专业一定很吃香。然而事与愿违,这个行业很不景气,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前,环保行业处于劣势。

“岗位需求度”:行业整体低迷的情况下,岗位提供自然会少。环保领域的大企业,以工程开发为主,对博士有招募,但招募较少,而且环保领域的公司数量比其他领域,少太多;小企业,很多是做一些小项目或者靠卖活性污泥维持(可以理解为卖发酵用的酵母粉),基本没有做研究开发的能力。大学和研究所,名额有限,应聘者众多,竞争很激烈。

“社会贡献度”:环境领域的研究成果如果应用于实际,中间需要十几年甚至是数十年,社会贡献度被时间降低了。

“社会需求度”:社会最需要的是产值、经济,如果你有不同意见,可以问问自己:是否愿意很配合的做垃圾分类,是否愿意付费处理自己的生活垃圾。我知道很多人,平常总把环境、环保挂在嘴边,然而自己需要付出哪怕一点点,也极不愿意,其中不乏所谓的受过高等教育之人。而且关注多不一定等同于需求高,之前也有提到。

“政策影响力”:环保政策,市政方面的环保领域(污水和垃圾)有一定的扶持,但似有不足。在产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等领域,有监管机制,但似不够严。就业政策,各地有不少补助可以申请,也有落户、子女上学等便利提供,是优点。

“个人竞争力”:因人而异的。

那么,实际就业情况是什么样的?

国内各大学为了建设双一流,争抢人才,但应聘者太多,竞争很激烈。简历发过去之后,高校负责招聘的老师主要看应聘者的一作论文数量、论文质量。各高校没有给出竞争度的指标,但是一所大学往往面向全球招聘,从某些大学在海外办的招聘会现场的情况来看,竞争很激烈。

此外,很多高校喜欢画饼。比如招聘材料中提到安家费50万或者100万、几百万的科研启动资金等,让人很是激动,然而应届博士毕业生仔细一看,材料划分了几类人才等级,50万、100万的安家费一般是为了挖已经是教授且水平比较高的大牛,应届博士生大多根本达不到要求,只满足去做博士后的要求。

可能很多人不清楚什么是博士后,博士生是最不像学生的学生,博士后更不是学生,不会获得学位。博士后一般指获得博士学位后在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的人员,不能算正式的工作,是在正式工作之前的一种过渡,可以看作有一段工作经历。据说今年日本有一万左右的应届博士毕业生(三月份毕业),找到科研相关工作的人数只占了大约四分之一,剩下的很多都是做博士后,等待就业时机。

接着,进到高校里也时刻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比如进某高校做博士后,两年或三年之后,如果不够资格留下,得再找工作。你觉得自己够资格或者努力就一定能留下吗?几十个人抢两三个位子,别人也不差。各高校招募的博士后或者临聘研究员人数虽然较以前大幅增加,教授、副教授等名额却几乎没有变化,而“非升即走”的制度被普遍奉行,你得很拼才行。对于早几年进到高校的人来说,后辈们往往都很猛,对于刚进高校的年轻人来说,自己手里可能没有足够的资源。若没有资源,就没办法做实验,虽然实验不一定能获得有效数据,但没实验就没数据,没数据即没法写论文,没有论文则没资格留下或者升职。当然,写review除外。

这几年有一个词语是“师资博士后”,一般指作为师资力量培养的博士后,被认为比普通的博士后更有机会留校做老师。而实际上,不仅师资博士后之间,本校博士后和外校博士后以及海内外应届博士毕业生成果较多者,都是竞争对象。这也是高校画饼的一个方法,师资博士后并不一定能顺利留校。

还有一类画饼是告诉你待满多少年,送你一套房子,也类似,即便你能进去了,不一定够资格待那么多年。

近年博士毕业生越来越多,很多领域不缺人才,所以门槛比原来要高很多。而即便进了高校,做出了很多努力,拼不过别人,还是得离开。大学为了整体“产值”,为了双一流,站在大学的角度这么做仿佛很合理,这样可以获得比原来更多的业绩,对提升大学实力很有帮助。可是站在个人的角度,不合理,个人的努力被人海战术稀释了。

另一方面,去企业就业的情况也不轻松,毕竟企业没有“双一流”的目标,科研方面侧重的是工程开发,岗位比高校少很多,你得到一个位子之后需要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体现出对公司的有用价值。海内外每年毕业的博士生人数远远超过了大学和研究机构提供的职位数(即使它们已经比以前招的人多),公司也不缺人才,前一段时间看到有公司也招聘博士后研究员,而不是正式签合同的员工。

很多博士生在毕业的时候忙各种事情压根没有时间找工作,也知道现在这种情况没有足够的论文找不到工作,于是留在原来的课题组继续做博士后,也有申请去其他机构做博士后。

不仅是中国、日本有这样的问题,其他国家也类似。去年到荷兰开会,有一位新加坡的女生,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继续留在原来老师的课题组做博士后,她说新加坡就业很难;一位捷克小哥,做类似研究,在做博士后;当地代尔夫特工业大学的中国人留学生也有人毕业后做博士后过渡。不同的是发达国家的学生选择读博的人数逐年平稳、几乎没有增加,而中国(大陆除港澳)的学生选择读博士的人数依然在大幅度增加,不仅是在中国本土,国外很多高校的博士生中也都有中国留学生的身影。

以上便是我所看到的应届博士毕业生和博士后的就职囧境,有些是单身,少数已成家,家里人和父母也陷入焦急和忧虑。目前整体情况是这样,焦急和忧虑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建议放轻松。当然,一个领域不能代替所有领域,理工科的情况整体而言比文史类的好一些,环境环保类专业虽然是理工科的,却因为行业特征而在这方面不占优势。各类专业具体情况本文不做讨论,如果有读博的打算,请阅读《要不要读博,有一些建议》

P.S.
找工作日语中的汉字是“就职”,这样写了之后查询汉语中好像应该用“就业”一词,已修改,如有类似错误请不吝指正。
此外,若您觉得本文内容有偏见、片面或者不正确的观点,请及时联系。

作者: 非理勿言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博士生毕业后的就业困境》有8个想法

  1. 现在国内的师资博后也不好弄,很多高校需要达到特聘副教授(重要的指标是青基)才行,讲师入职的话还是6年非升即走,压力非常大。
    不过高校的待遇真的很低,全靠自己接项目。如果全靠高校给的工资,教授都没有去房地产的硕士生工资高。

    1. 对,我说的也主要是以国内的情况。认识的污水领域的,即便是教授也只有少数大牛才有项目,其他人都还是靠着工资和奖金。
      房地产的不清楚,反正是不如当年本科或者硕士毕业去设计院的挣得多,而且你也知道高校的老师科研、教学、行政或者其他事情每天很忙(虽然设计院的肯定得说他们才是最忙的)……

  2. 读书其实只是为了更加了解这个世界!学习能力!思想!都有很大的提升! 我一直认为那些成绩不好的才更应该学习!既然已经成绩差了还不让继续读大学什么的!如果都是成绩好的去读书,还要学校干嘛!

    1. 很多名字里或者营业内容里带“环保”,其实是做机械、材料等方面开发或者产品销售。严格讲,不算狭义上的环保公司,传统环境类专业完全不对口。
      另外,即便是直接治污的环保公司,也分为处理: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噪声、生态…这些方向都有很大的专业跨度,这样可选就几乎没几家了。
      公司不一定招博士做研发,因为有些成果转化需要若干年。
      一个方向里小方向也有很大的跨度,某个公司有岗位的话招人又得看具体的小方向,比如公司是做污水处理的,要招募重金属去除方向的人,做水处理其他方向的(例如脱氮除磷)很难被采用。
      再比如做噪声防治的公司,招募可能更倾向于学材料的…比较尴尬了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