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世代对于婚姻的不同认知

今天看到朋友圈一位老朋友发了以下的内容。

刚刚被公司保洁阿姨灵魂拷问了一下:
问:结婚了么?多大了?
答:没结婚,XX岁了
问:XX了该结婚了,为什么还不结婚啊?
答:为什么要结婚?
问:为什么不结婚?
答:。。。。。。。。

这位老朋友目前在上海工作,国内原985本科和硕士毕业,硕士期间来日本交换过一年。女生,喜欢摄影、旅游、玩。

大龄青年被这样拷问应该说是比较常见的,有些甚至过年都不敢见亲戚。尤其是大龄女青年,更是被贴上了有色标签。父母催婚、亲戚议论,有朋友甚至被自己父母问是不是有神经病,所以才找不到男朋友。

老一辈的人,他们所处的年代,工作、结婚、生子,大家都是这样。长辈们谈话间,会问“你家孩子‘成就’了没有?”或者“你家孩子‘成就’了几个?”这里说的成就,一般指的就是结婚。以前,社会形式单一,成家立业中,成家放在前面,多由父母张罗,所以子女成家了对父母而言,也是完成了一件大事。

然而,当前社会形式复杂,个人追求也可能会因人而异。对于成家立业,很多人是先立业后成家,当然这里说的立业也包括找到了一份工作。尤其是对于男生,如果你连一份工作都没有,怎么养活自己?怎么养活家庭?女生也一样,如果没有工作,男方父母也不大乐意。即便有工作,男方父母可能还会不喜欢自己的儿媳妇从事的工作。对于很多父母,自己的孩子或者是儿媳妇、女婿最好是公务员或者在事业单位工作,这样他们会很满意。

社会的形式和父母的看法,这是客观方面。那么,年轻世代是怎么想的,即主观方面。

    • 第一类,和老一辈有类似的想法,且工作、成家顺利;
    • 第二类,想早点结婚,不过没有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
    • 第三类,不想早点结婚,也许是喜欢玩,也许是喜欢一个人的生活。

当前的社会,物质、精神等各方面已经远非从前,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想法,所以,不同世代对于婚姻的认知,其实也是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的不同。而由于这些差异,不同世代之间总是会产生激烈的矛盾。其中第二类和第三类,因婚姻方面与父母产生矛盾的几率更大。

我有两位朋友,高中恋爱,大学毕业后女方父母不同意结婚,因为女生是高中有事业编制的教师,而男生在私企工作。耗了几年,年轻人胜利。不过上了年纪的其他人在议论的时候还是会说“女生那么好的条件找什么样的找不到,非要找一个在个人公司上班的”、“爱情能当饭吃吗?她还是太傻”、“她父母怎么没有坚持住不同意呢”。而年轻人谈到的时候一般还是会感叹“真是不容易”、“终于走到一起了”。

另外有一位远房亲戚,女生,男朋友因为农村出身不被女方父母待见。女生很听话,和男朋友说了再见。后来经人介绍认识了另外一个人,家庭背景好、工作也是老一辈所满意的,女方父母喜欢的不得了,结果婚后发现该男子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不少,很少着家也没有家庭责任感且对女方有家暴行为,折腾了很久之后离婚。女方一家人悔不当初。其实现如今,保持多方关系的人也占有一部分现状,但是对家庭完全不上心而且还家暴,完全不可取。

个人觉得,老一辈需要学习如何与家里的年轻人相处,尝试去尊重年轻人的想法、而非要求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来为人处事。

中华社会里,不只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传承了很多古代的东西下来,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恐怕一时还难以改变。比如儒家文化两千多年来的影响,有些依然适用当代社会,而有些却可能已不适合。拿这件事来说,完全不认识的人结不结婚,和你又有什么关系呢,即便是认识的人,这也属于别人的私事。当然,不仅需要人的思想需要稍微改变,整个社会包括产业等也需要配合着有所调整。

古代的日本也许是因受不少中华文化的影响,以前也会有一些比如几代家庭一起生活、父母操持婚姻、男尊女卑等现象的存在。不过,进入近现代社会发展至今,很多已经做出了调整与改变。

    • 普通家庭,孩子上了大学之后,父母只是做经济支持,甚至有些经济支持都没有;
    • 谈男女朋友,父母是几乎不干预的;
    • 结婚前也会领着结婚对象去认识一下自己的父母,但基本只是“介绍”认识一下,不像中国相当于“面试”;
    • 婚礼主要由年轻人做主,和式的话老一辈可能会帮一些忙,西式的甚至有父母是收到了婚礼邀请函,带着礼金去就好了;
    • 婚后什么时候生小孩、要几个小孩,自然也是年轻人自己做主;带孙子的事情有些人在子女请求之后同意做,有些人不愿意,不肯“出山”;
    • 年轻人一般不买房,决定买房的话父母一般是不给钱的,中国目前很多也是父母给首付甚至是全款。

不过在日本,男尊女卑的思想依然比中国或者其他国家要深一些。但并非不尊重女性,而是体现在家庭里地位较低、认为妻子就应该干什么事情,再比如公司里升职较难。另外,在一些大家族,子女的婚姻以及工作,还是长辈说了算,毕竟家里有“矿”嘛……而且关系到家族的颜面,这些事情都得非常慎重。此外,普通家庭里也有因为结婚对象而不同意子女结婚的。有个例子是,男方日本人,女方中国人,男方母亲不同意,耗了几年,老母亲胜利。这样的很少见,而且即便是涉及到中日跨国婚姻,一般都是中国人父母不同意,上来就“小日本,不行/不同意/想都别想”。不过也有很多崇洋媚外的,邻里到处炫耀,不过毕竟中日近代战争的因素,难面反而引来一些谩骂,小地方比较多,题外话。

从结婚年龄来看,在日本,年轻人结婚年龄的跨度也非常大。成年是20周岁(法律已经通过修改为18岁),但法定允许结婚年龄男18周岁、女16周岁。那么也就是说下限就是这两个数字,当然,未成年结婚的例子非常少,有也一般是父母做主或者操持的。而至于上限,数字比较模糊且人数较多。在东京或者大阪这样的大城市以及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结婚年龄普遍偏晚一些,对于男性来讲三四十岁是很常见的。可见知识能改变命运,比如会让你结婚晚一些。小城市能稍微早一些,农村的会更早。婚后孩子的数量一般也是大城市家庭<小城市家庭<农村家庭。

上班的女性白领有不少不愿意结婚,原因有:会影响事业、不愿意做男人的附属品、还没玩够。对于觉得会影响事业的人,比例应该不会太多。不愿意做男人的附属品的人不少,有一些在决定结婚前会和男朋友商量,是否接受婚后继续上班,同意则结婚,不同意则不结婚或者分手。还没玩够的人据说也有不少,这些往往没有固定的男朋友,自由自在没有人管,白天上班晚上去居酒屋喝酒,遇到聊得来的找个酒店到床上再聊会儿,有没有后续的故事看心情。当然也有一些人是压力大,这也算是一种发泄的方式吧。还有少数人就顺便做起了兼职,反正做的事情一样,省去了不必要的寻找、聊天、谈心,直接陪酒或者去酒店还有钱赚(为什么是少数,因为兼职也是工作,你得听安排,对于不缺钱、不缺人的白领来说没有必要)。

日本进入近现代社会发展到如今,在各个方面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第一次大的影响是明治维新后,纳入了很多西方元素,而且其中有一些是由中国清代一些人的书籍在日本流传,但当时清朝主流未能接纳这些西方文化元素;第二次大的影响是二战战败后,进一步接纳了更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思想,其中性的开放也是当时出现的。经过百年来慢慢融入西方文化元素,东方的日本有了一套系统的体系,当然也有缺点。提到不同世代对于婚姻的看法,当代日本此类矛盾较少。

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较为开放的、高速发展的阶段,其实不只是婚姻,在工作、生活等方面,不同世代间都可能会有矛盾产生。当然,年轻人也是有责任的,比如既理直气壮地找父母要钱买房却又不愿听从父母对于工作地点、工作性质的要求,再比如既理所当然地找父母来带小孩却又嫌父母带的不好。如果年轻人认为自己不是提线木偶,有自己的想法与行为,也就不应该把父母当作无条件的避风港。

综上,产生这些矛盾的根本原因是不同世代不同背景的人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有不同,客观方面是双方接触过多。

👉点击评论。

作者: 非理勿言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不同世代对于婚姻的不同认知》有12个想法

  1. 我结婚生孩子比较早,不过我还是不赞成特别早结婚的,我妈也怪我太早,自己还没玩够就成了妈。
    年轻人接触社会时间太短,接触人也少,容易冲动,也容易婚姻失败…感觉年纪大一些阅历多了,那个人你还是想和她/他结婚,可能会更好吧(并没有说我老公不好的意思哈哈哈)

      1. 你还单身呢,就少考虑我们这种已婚人士了,哈哈
        别人真心肯定真心(但多玩一会儿想想也真的挺好😂,我都多久没去过酒吧没蹦过迪了)

  2. 同样的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看法也不同。
    我今年40了。一亲生同学,之前信奉不婚。一场大病以后对找对象一事变得非常积极。因为我们这一辈都是独生,父母都是70上下了,上个医院需要家属签字的事蛮多的。整天带着父母那老胳膊老腿的,于心何忍啊!我们这帮哥们倒是能陪着,可关键时刻不好使啊……
    是自私,也是现实。
    好像在日本是不用考虑这个的。印象里日本人要么结婚很早,二十六七就俩孩子了;要么就是不结婚或者四十好几才结。

    1. 没错,个人的想法也是会变的。
      在日本不用考虑这些就是和整个社会有关系,子女长大了父母不再管、个人怎么考虑和旁人无关。但是也有一些其他问题,比如八九十岁的老人依然独居。

  3. 爬得更高些,望得更远些;摔得更碎些,看得更细些。婚姻,女昏女因,乍看跟男同胞关系不大,还是不需男同胞操太多的芯。国内女昏女因,跨国恋爱,跟历史文化认同感的关系始终是有的,没有记忆的生活不敢想象。

椰林物语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